

植柳最贊左公柳
關(guān)于柳樹姓了“楊”,還有一則歷史典故:隋堤,,即汴河之堤,,因是隋煬帝時開通的運河,沿河筑堤故名,。楊柳的“楊”字,,原是隋朝皇帝的姓氏。隋煬帝楊廣沿運河下江南到揚州,,命河堤兩岸臨水植柳,,賜名國姓“楊”,楊柳之名由此而傳,。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(772-846年)有《隋堤柳》詩,,贊美汴河隋堤的勝景:
西至黃河東至淮,綠影一千三百里,。大業(yè)末年春暮月,,柳色如煙絮如雪。
當年,,隋堤之上盛植柳樹,,疊翠成行,風吹柳絮,,騰起似煙,。每當清晨,登堤遙望,,但見曉霧蒙蒙,,翠柳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,蒼翠欲滴,,仿佛半含煙霧半含愁,,景致格外嫵媚,構(gòu)成了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。此景致被譽為“隋堤煙柳”,,系河南開封名勝“汴京八景”之一,。
植柳至遠,人們不會忘記楊柳與西域的相關(guān),。
盛唐詩人王之渙(688-742年)《涼州詞》說:
黃河遠上白云間,,一片孤城萬仞山。羌笛何須怨楊柳,,春風不度玉門關(guān),。
還有同時代王維(701-761年)的《渭城曲》: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,。勸君更盡一杯酒,,西出陽關(guān)無故人。
眺望西域,,讓人揮之不去的是那綿延千里的“左公柳”,。
清末總督左宗棠,一代梟雄,,率兵進軍新疆平亂,。他曾令軍士在甘肅潼關(guān)至新疆貧瘠的河西走廊,沿著古絲綢之路,,在數(shù)千公里的道路兩旁,,遍植柳樹,奇跡般地樹立起了一條雄偉壯闊的綠色長城,。“自涇州以西至玉門,,夾道種柳,連綿數(shù)千里,。”柳用它不屈不撓的身軀,,抵御著戈壁狂風、飛沙走石對絲綢之路的侵襲,,邊疆的穩(wěn)定與家國天下的情懷竟然與絲絲柳絮相牽連,。甘肅巡撫楊昌浚寫詩盛贊這將軍柳:
大將籌邊人未還,湘湖子弟滿天山,。
新栽楊柳三千里,,引得春風度玉關(guān)。
左將軍平定西域,、捍衛(wèi)疆土的壯舉,,永載中華史冊!而那歷經(jīng)百年依舊雄姿英發(fā)的“左公柳”,更是最好的紀念碑與墓志銘,。
關(guān)于垂柳,,令人震撼的一句話是——
垂柳能夠穿透空間!
在河邊,、湖邊、水邊,,那長長的柳絲垂入水中,,是多美的意境啊。柳有向陰之性,。有人干脆解說成柳是陰性的,柳條柔順而隨風搖擺,。都說同性相斥,,它們卻千條萬條向陰而歸。
柳絮與柳條不同,,因為柳絮極具生發(fā)之性,,不因水性凝滯而枯萎了新芽。
在現(xiàn)代植物學分類上,,楊與柳同屬于楊柳科,,可見古人的認識不謬:楊柳并稱有根源。同科的楊樹與柳樹,,一歸楊屬,,一歸柳屬,差別是特別明顯的,。同中尋異,,應(yīng)當是,柳絮僅僅是柳絮,,而楊花雖可指柳絮,,似乎又不限于柳絮。
楊柳科樹種有共同的生物學特性,,花為單性,,雌雄異株,葇荑花序,,花無花被,。所以,春天的樹枝還沒有長出嫩葉時,,雄株上的雄花首先開放了,,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發(fā)育成熟后,雄花序上的花藥自然裂開,,花粉飛散而出,,進行傳粉,然后雄花花序逐漸萎蔫脫落,。在一些樹下看到的像毛毛蟲似的那些東西,,就是它們的雄花序,。比雄花稍晚一些時間,雌株上的雌花開始開放了,,伴隨著雌花序的發(fā)育成熟,,雌樹上鮮嫩的幼葉也慢慢地長出來。雌花花序由若干朵小花組成,,呈穗狀的葇荑花序,,每一朵小花發(fā)育后長成一個小蒴果,小蒴果里面包被著白色絮狀的絨毛,,在絨毛中間,,藏著一些微小的由胚囊發(fā)育而成的種子,隨著小蒴果及種子的不斷發(fā)育成熟,,小蒴果逐漸裂開,,那些白色絮狀的絨毛便攜帶著種子漫天隨風飛散,這就構(gòu)成了春天的風景——“楊柳飛絮”,。